○当前位置:365投注 > 政务公开 > 调研文集
关于黄岩区体育场地建设和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www.meixinled.com   2017年07月26日    来源: 黄岩区
〖 背景色: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收藏〗〖打印〗〖关闭〗

关于黄岩区体育场地建设和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随着黄岩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更加注重身体健康和体育锻炼,这也对各类体育场地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为进一步加快黄岩区体育场地建设步伐,3月下旬,我们黄岩区的体育场地建设和利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实地走访了东路、北城、城东、南城、院桥等运动场所,并以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充分征求各参会人员的建议和意见,比较全面地了解了黄岩区体育场地建设和利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基本情况

体育场地的建设和利用工作,是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区人民政府及有关单位充分整合利用各类资源,因地制宜推进各种室内、室外体育场所建设,建成了一批群众喜爱的体育活动场所,为群众体育健身生活打下扎实的工作基础。

、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开创新局面。深入贯彻实施《全民健身条例》,成立了各类单项体育协会、体育分会等,通过注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力量,广泛开展指导全民健身活动。并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以“送体育下乡”、“全民健身月”活动等为载体,从城区到乡村,到处都活跃着健身群众的身影。并通过健身路径建设,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有效地推动了全区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使健身场地对全民健身发展的“瓶颈”制约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近年来,区政府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以“体育强镇”和“小康体育村”创建为抓手,建成了各类健身路径、篮球场、门球场、乒乓球房、游泳馆以及门球场、气排球场等,体育基础设施日臻健全。全区已实现体育强镇(乡)、小康型老年体育乡镇全覆盖,建成省级老年体育中心(俱乐部)13个,省级“小康体育村”260余个。城区居民住宅区、城市公共绿地、公园、广场基本配建有相应的体育健身设施。目前,全区体育场地总面积约为126.4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已从2011年的不足1.3平方米增加到了目前的1.7平方米。

、专业特色体育场地建设稳步推进。充分利用黄岩区的山水资源,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具有黄岩特色的体育场地。上垟山地自行车基地完成设计;九峰景区健身登山步道依势而建,将对其进行建设及利用改造;上郑(星空)千人露营基地正处于设计方案修正阶段;永宁江水上运动中心处于设计方和投资方沟通阶段。这些专业体育场地的建成,将大大促进黄岩区的体育产业发展。

4、体育场地利用创新做法。近年来,黄岩区体育场地在抓好“建”的同时,坚持“服务大众、公益之上”的理念,切实做到各体育场地充分利用,尽量为群众体育健身提供良好场所。黄岩体育馆除承担区少体校的训练任务外,全天候对外低收费或免费开放。已建成的永宁江健身步道,已成为黄岩区群众健身休闲的好去处。利用民间资金和旧厂房,斥资400多万元建成的黄岩飞凡运动公园,篮球场、羽毛球场、气排球运动场、乒乓球运动场、休闲区、教练室、医疗室等配套设施齐全,并按照设施标准化、服务全天候的要求,极大地满足了不同兴趣体育爱好者的运动需求。少数符合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实现向社会开放,如城关中学、黄岩实验小学体育场地等。

二、存在问题

尽管近年来黄岩区在体育场地在建设和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广大人民群众健身锻炼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

1、体育场地设施总量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黄岩区目前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虽已达到十二五规划提出的1.7平方米,但与周边的县市区相比,排名明显靠后,而且与省体育场地建设提出的至2020年人均场地面各要达到2.1平方米,建设任务相当繁重。尤其在城区永宁公园、九峰公园等场所,锻炼人群常常是接踵摩肩,拥挤不堪,已无法满足黄岩区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二是公共体育设施的利用率不高。只有体育部门下属场馆向市民开放,难以满足广大群众高涨的体育健身需求。学校体育设施相对完善,但是学校体育设施开放涉及到教育秩序的稳定及校园安全,向公众开放还存在很大的困难,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也很少对外开放,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空置浪费的现象。

2、规划建设滞后。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对公共体育设施重视不够,考虑不足,或虽有考虑,但往往由于规划的标准偏低、规模偏小、布局不尽合理等因素,致使无法满足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对体育公共设施的需求。同时,在规划的执行中往往不能严格落实,如拟建的体育中心一再易址,又因诸多原因迟迟难以动工。社区配置的健身器材大部分以全民健身路径设施为主,只能提供群众基本休闲健身需要,难以满足市民多元化的健身目的。体育场地用地指标难以保障,对限建区、绿地、绿廊的体育场地限制较多。

3、资金投入匮乏。近年来,黄岩区体育场地建设在资金投入方面,渠道单一,主要来源是有限的财政预算经费和有限的体育项目专项资金。相关部门的项目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利用,企业和社会资本更没有有效的引入使用,致使公共体育设施建设面临资金不足的困境。

4、场地管理和维护不到位。由于全民健身工程配建数量的不断增加,人们的健身意识也不断提高,利用器材健身的人越来越多,器材的损坏也相对增多,配建单位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也日益突出,一些健身设施和场地带“病”运行,或者根本无法使用,严重影响了体育设施功能的发挥。

三、几点建议

区人民政府要进一步重视体育场地建设和利用工作,明确目标,统筹规划,增加投入,完善设施,不断满足群众体育健身需求。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管理,明确责任,提升已建体育场地的利用率和体育设施的完好率。积极宣传,科学引导,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体育场地建设和利用工作的良好氛围。

1、科学规划,整合发展。一是区政府应当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黄岩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建设公共体育设施。要结合黄岩区2020年新一轮的城乡规划修编,将黄岩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着手进行全区体育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在“城村”双改过程中,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套建设体育场地和健身设施。如委羽山新区、东官河治理区、天长路改造等区块。二是加快体育馆副馆建设,以满足运动员专业的训练需求及群众普遍的健身需求,同时也要承办一些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三是要盘活土地资源,利用边角地、“三改一拆”地块,闲置地等,建设体育场地,见缝插针,变废为宝,确保体育场地面积增量发展,满足群众体育健身需求。四是进一步加大发展以运动体验、运动休闲度假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旅游产业,策划生成一批户外营地、徒步骑行、露营营地、极限运动等体育旅游线路和产品,促进体育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2、创新机制,综合利用。一是在不改变公共体育场馆性质的前提下,积极发展体育旅游、体育会展、体育休闲、文化演艺等业态,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多元的体育服务综合体和体育产业集群,提高场馆的使用效率。二是提高现有公共体育设施利用效率。研究出台黄岩区《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管理办法》,不断改进和提高机关、企事业单位现有体育场馆(地)运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对具备开放条件的体育设施进行升级改造,设置独立的通道进入体育设施区,优化管理结构,并推行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办法,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提高现有体育设施利用率。三是探索学校体育设施的共享共建。对具备开放条件的现有学校体育设施进行升级改造,通过物理隔断的方式将运动场所与教学场所分离。对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安全、设施维护等实际问题,体育、教育、财政等有关部门要进行调研认证,广泛征求意见,在不影响校园安全和教育教学秩序的基础上,能够向市民开放。缓解城乡居民体育健身设施不足的矛盾,努力为群众提供基本的体育场地设施,满足健身需求。

、加大投入,加快发展。一是区政府要更加重视体育事业经费的财政预算,要将全民健身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根据财政状况逐步增加全民健身专项经费。对一些大型场馆的建设,做到财政资金投入足额到位。二是要拓宽融资渠道。区政府要尽快出台鼓励民间资本投资体育产业的政策,以政策扶持、财政补贴、安全监管、多方合作等多种措施,鼓励社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投资体育场馆建设,在用地、税费上给予政策优惠,同时可通过资产置换、出让冠名权、出让周边土地开发权、拍卖广告权、PPP融资模式等方式,多渠道解决建设资金难题。三是建议探索制订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购买健身服务政策。借鉴全民健身发达地区的经验和做法,在中心城区试点推行城镇职工医保卡个人账户余额购买健身服务的做法,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参加健身,最终取得“变治为防,节约支出”的目的,把科学健身与合作医疗并轨,促进健康关口前移,倡导健身防病,节约医疗资源,提升市民总体健康水平。

4、加强管理,优化服务。一要明确主体。区体育局要认真履行职责,科学编制十三五期间的全民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同时,对区内的体育场馆、体育健身器材,加强日常监管,方便群众健身需求。二要强化管理。住建、规划等部门要切实加强管理和监督,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居住区要将体育设施建设与居民住宅区的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不得擅自改变体育设施的建设项目和功能,不得缩小其建设规模和降低其用地指标。三要优化服务。要广泛开展健身知识进乡镇(街道)、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事)业单位活动,通过体育协会等组织,形成形式多样、区域联动的全民健身新局面。同时要积极宣传,科学引导,切实提高全民科学健身,也有助于提高体育场地的利用效率,促进群众更科学地使用公共体育设施,提高使用效率和设施的使用寿命,降低场地维护管理成本,逐步实现群众健身活动常态化、生活化。

 

 

 

 


附件下载:
关于本站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常见问题 | 网站地图 | 手机访问 | 网站群导航 | 
365投注主办  365投注办公室承办  电子政务办建设管理
2008 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133号 建议使用IE5.5,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网站